作者: 李保力 日期:2025-05-16 20:39:54 点击数:
士兰微(股票代码:600460)是中国半导体行业IDM模式的代表企业,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在功率半导体、MEMS传感器、LED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
1997年:士兰微由陈向东等创始团队在杭州成立,早期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,逐步发展为国内少有的IDM模式半导体企业。
2003年:士兰微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,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,标志着资本化进程加速。
2007年:公司开始向功率半导体器件(如IGBT、MOSFET)和MEMS传感器领域扩展,奠定了在工业控制、家电等领域的市场地位。
2010年:士兰微成立子公司士兰明芯,切入LED芯片制造领域,并在杭州建设LED外延片和芯片生产线,推动LED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。
2017年:成立士兰化合物半导体公司,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(如碳化硅SiC、氮化镓GaN)的研发与生产,抢占新能源和5G通信市场先机。
2018年:士兰微启动车规级功率器件和芯片的研发,通过IATF 16949认证,进入新能源汽车、车载电源等高端市场。
2020年:士兰微在厦门投资建设的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,重点生产功率半导体和MEMS芯片,大幅提升产能和技术竞争力。
2021年:士兰微宣布其SiC功率器件进入量产阶段,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光伏逆变器等领域,成为国内少数掌握SiC全产业链技术的企业。
2022年:车规级IGBT、MOSFET等产品批量供应比亚迪、零跑等车企,并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中实现应用,推动营收大幅增长。
2023年:加快碳化硅、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研发,深化与汽车、光伏客户的合作,同时推进海外市场布局,增强全球竞争力。
士兰微2024年的营收为112.21亿元,同比增长20.14%;归母净利润2.2亿元,同比增长714.4%。
士兰微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子元器件、集成电路、发光二极管产品等,具体占比如下:
半导体器件业务包括分立器件成品、IPM智能功率模块、IGBT及其他功率模块、AC-DC电路、DC-DC电路、LED照明驱动电路、栅极驱动集成电路、MEMS传感器电路和数字音视频电路等。
集成电路芯片涵盖模拟电路、变频控制系统和芯片、MEMS传感器产品、功率半导体产品(如IGBT、超结MOSFET和高密度沟槽栅MOSFET)、第三代半导体产品(如SiC)、智能功率模块产品(IPM)、车规级和工业级功率模块产品(PIM)、高压集成电路等。
士兰微电子(600460)作为中国少数采用IDM模式(设计、制造、封装一体化)的半导体企业,其竞争优势体现在技术、产能、市场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等多个维度。
垂直整合优势:士兰微是国内极少数具备芯片设计、晶圆制造、封装测试全链条能力的半导体企业。IDM模式使其能够:
快速响应市场需求:设计与制造环节协同优化,缩短产品开发周期(如车规级芯片开发效率提升);
技术迭代自主性:自主掌握工艺升级(如12英寸产线、SiC工艺),避免被“卡脖子”。
IGBT/MOSFET:在国内中低压IGBT、超结MOSFET市场占有率居前,产品覆盖家电、工控、新能源等领域;
车规级认证:通过AEC-Q101、IATF 16949等认证,批量供货比亚迪、吉利、零跑等车企,应用于主驱逆变器、OBC等关键部件。
碳化硅(SiC):国内率先实现SiC MOSFET量产,应用于光伏逆变器、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;
3. 产能与工艺:12英寸产线年投产)聚焦高压功率芯片、MEMS传感器等,产能达6万片/月,大幅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;
特色工艺积累:在BCD(Bipolar-CMOS-DMOS)、IGBT、MEMS等工艺上经验丰富,差异化竞争避开先进制程“红海”。
新能源赛道:光伏逆变器芯片(SiC、IGBT)受益于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;储能系统配套功率器件需求持续上升。
汽车电子:车规级芯片已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,2022年车载收入占比超10%,增速显著;新能源汽车电驱、车载充电(OBC)、电池管理(BMS)等场景全面渗透。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将半导体列为战略产业,功率半导体、车规芯片是重点支持领域;
中美科技竞争下,国产替代需求迫切,士兰微作为IDM本土企业更易获得客户信任(如华为、阳光电源等合作)。
技术方面:与国际巨头(英飞凌、安森美)相比,车规级芯片可靠性、SiC良率仍有差距;
传感器:MEMS传感器在医疗和自动驾驶中增长显著(CAGR 8%-10%)。
先进制程:3nm/2nm芯片量产(台积电、三星)推动高性能计算(HPC)需求。
汽车电子:电动车(EV)渗透率提升,单车芯片价值从500美元增至1500美元(麦肯锡)。
政策支持:美国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、欧盟《芯片法案》、中国“十四五”规划推动本土产能投资。
半导体行业从美国一枝独秀,到日韩台崛起,再到中国大陆奋力追赶,背后是技术、资本与政策的复杂博弈。
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,从个人计算机到人工智能,每一次技术革命都重塑了行业格局。以下是关键阶段的详细梳理:
1947年: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(ShockPG电子新手教程ley)、巴丁(Bardeen)和布拉顿(Brattain)发明晶体管,替代真空管,奠定半导体物理基础。
1954年:德州仪器(TI)推出首个商用硅晶体管,半导体进入实用化阶段。
1958年:杰克·基尔比(PG电子新手教程Jack Kilby,TI)和罗伯特·诺伊斯(Robert Noyce,仙童半导体)分别独立发明集成电路(IC),实现多个元件集成到单一硅片。
1965年:戈登·摩尔提出摩尔定律(芯片晶体管数量每18-24个月翻倍),成为行业技术迭代的指导原则。
1968年:罗伯特·诺伊斯与戈登·摩尔离开仙童,创立英特尔(Intel),专注存储器与微处理器。
1971年:英特尔推出全球首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,开启计算机小型化时代。
1980年代:IBM PC和苹果Macintosh推动个人计算机(PC)普及,英特尔x86架构主导CPU市场。
➤ 日本崛起(东芝、NEC)在存储器领域挑战美国,1986年日本DRAM市占率达80%。
1987年:张忠谋创立台积电(TSMC),开创晶圆代工(Foundry)模式,设计(Fabless)与制造(Foundry)分离。
1990年代:韩国三星、海力士(SK Hynix)通过逆周期投资击败日本,成为DRAM/NAND领导者。
➤ 台积电、联电(UMC)推动代工模式成熟,高通(Qualcomm)、英伟达(NVIDIA)等Fabless公司崛起;
➤ 中国大陆通过政策扶持(“908”“909”工程)初步建立半导体产业链。
➤ 智能手机爆发(iPhone、安卓),推动移动处理器(ARM架构)、射频芯片(Skyworks、Qorvo)需求;
➤ 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(16nm→7nm→5nm)超越英特尔,成为全球最大Foundry;
➤ 中国大陆加速追赶:中芯国际(SMIC)量产14nm,华为海思设计出5G芯片(麒麟系列)。
➤ 人工智能(AI)与数据中心需求催生GPU(英伟达)、TPU(谷歌)等专用芯片;
➤ 地缘竞争加剧:美国《芯片法案》、欧盟《芯片法案》、中国“大基金”推动本土产能建设。
➤ 技术壁垒攀升:EUV光刻机(ASML垄断)、3nm以下制程研发成本超百亿美元;
➤ 多极化竞争:美国(设计/设备)、韩国(存储)、中国台湾(代工)、中国大陆(成熟制程扩产)形成新格局;
➤ 新兴技术:Chiplet(芯粒)、量子计算、光子芯片探索下一代架构。
2022年,士兰微营收82.82亿元,同比增长15.12%;归母净利润10.52亿元,同比减少30.66%。
2024年,士兰微营收112.21医院,同比增长20.14;归母净利润2.2医院,同比增长714.4%。
2023和2024,简直就是过山车,2025会怎样?一季度报还不错。2025第一季度,士兰微营收30亿元,同比增长21.7%;归母净利润1.49医院,同比增长1072.43%。
士兰微在2024年实现了显著的营收增长和市场份额提升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营收和市场份额方面,士兰微在2024年实现了112.21亿元的营业收入,同比增长20.14%,创下了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半导体IDM公司的历史性时刻。公司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中的份额从2023年的2.6%提升至2024年的3.3%,跃居全球第六位。此外,士兰微在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稳健增长,实现营业收入近30亿元,同比增长21.7%,并实现净利润1.49亿元,同比扭亏。
市场拓展和产品优化方面,士兰微依托其IDM模式,通过长期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,成功进入大型白电、通讯、工业、新能源、汽车等高门槛市场。公司在集成电路、功率器件、功率模块、MEMS传感器、光电器件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等领域均有显著发展。具体来说,IPM模块、AC-DC电路、32位MCU电路、快充电路等产品的出货量明显加快,应用于汽车、光伏的IGBT和SiC产品的营收增长了60%以上。
技术创新和未来规划方面,士兰微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8英寸芯片生产线英寸芯片生产线正在建设中。此外,公司车规级功率器件产品已通过多家汽车厂商认证,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。公司预计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左右,同比增长约25%,并计划继续发挥IDM模式的优势,聚焦高端客户和高门槛市场。
2024-11-21
2024-11-17
2024-11-30
2024-11-30
移动商城
抖音店铺二维码
快手店铺二维码